拆掉院墙智能制造走上大街
“一棵树苗能否长成参天大树,与时机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要打造一片土壤肥沃、雨量充足的森林,在这片森林里,企业存活率、专利转化率和技术转化率将是传统模式的3~4倍,创新效率总体提升30~60倍,失败率较低。”谈到创新创业,全国人大常委、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这样形容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一个适宜的创新环境应当像森林滋润树木一样,为企业带来创新活力。
在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腹地,就有这样一片“森林”。继中关村创业大街之后,海淀区又一个特色功能街区——中关村智造大街,正在成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创新引擎。
从五道口地铁站A口向西行不到500米,就来到了中关村智造大街。它北起双清路,南至成府路,东至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西至中关村东路,全长380米。
这里毗邻清华、北大、北航、北科、北邮、中科院部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周围环绕着同方大厦、清华科技园、东升大厦、优盛大厦、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等科技园区,是北京市高端人才和高科技企业聚集的核心区。
这条街一度是低端商业聚集的地方,上世纪遗留下来的老旧建筑,五颜六色的沿街小铺,嘈杂的叫卖声吵闹声,街道上随意停放的车辆,让这条不起眼的小街被淹没在周围的高楼大厦间,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而就在蕞近一年多,这条小街却“麻雀变凤凰”,迅速成长为产值超过500亿元的高科技企业聚集区。
“我们是智造大街头部家正式入驻开业的企业。”北京神州泰科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之一、测试中心总经理韩东晓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他们可以说是和智造大街一起成长起来的。“当时的环境比较艰苦,这边以前是清华园宾馆,我们从实验室的设计开始,经历了改造、建设、设备安装等一步步的挑战。我们在这里建设实验室的时候,虽然智造大街还没有正式开业,但已经开始服务企业了。”
韩东晓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形容神州泰科起步的那一段日子。2015年,国内的“双创”氛围非常热烈,年底时,韩东晓与其他几位合伙人在公司创始人邬世翔的带领下走上创业之路。当时,恰逢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筹备建立主攻智能硬件方向的中关村智造大街,2016年初神州泰科便首先入驻了智造大街。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等相继出台,智能制造加速布局,整个产业迎来发展热潮。
同样,正是受益于人才的聚集、政府的推动和政策的利好,智造大街得以迅速发展。2015年底,智造大街开始筹备建造;2016年初,改造工程正式启动;2016年7月23日,智造大街正式开街,目标3年内完成技术成果转移转化1万项,技术交易额超1000亿元,合作园区突破100家,服务企业超过1万家,带动收入5000亿元。
中关村智造大街CEO程静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现在智造大街已经有88家入驻企业,370多个世界顶级技术,带动新增了2500~3000项发明专利,产值已经突破500亿元。
“我们属于第五颗星。”韩东晓介绍,神州泰科主要从事智能硬件研发业务,提供产品的设计、模型制作、测试等方面服务。他所说的“第五颗星”,则是指智造大街企业形成的“北斗七星”生态。
程静介绍,通过整合自身服务平台和大街上各企业的力量,智造大街形成了“北斗七星”生态,涵盖了敏捷制造、工业设计、技术方案研发、检测认证、小批量试制、协同服务、营销推广这7个方面,帮助创新型企业解决从产业构思直到市场推广方面的实际需求。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京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