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2021年北京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

admin10个月前 (09-26)北京产业信息38

  来源标题:稳中求进区域经济稳步恢复 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北京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京津冀三地稳中求进,区域经济稳步恢复,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23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万亿元。其中北京、河北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分别为40269.6亿元和40391.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8.5%和6.5%;天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95.1亿元,增长6.6%。与2019年相比,京津冀三地GDP两年平均分别增长4.7%、3.9%和5.1%。

  春光正好,北京中德产业园里一片朝气蓬勃。作为首批落地产业园的“独角兽”企业代表,思灵机器人对6000平方米闲置厂房更新改造,开展智能力控机器人的生产、应用项目研发等,助力北京制造业提质增效。

  不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京津冀三地生产需求逐步恢复。生产领域中,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1%,其中医药行业、电子行业贡献突出;津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和4.9%,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门类生产全面增长。服务业运行稳定,三地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5.7%、6.7%和7.7%,其中信息服务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从需求领域看,北京、天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9.6%和22.5%,河北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22.8%。三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8.4%、5.2%和6.3%,金银珠宝、通讯器材、新能源汽车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三地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数据显示,北京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各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均控制在调控目标5%以内;天津新增就业37.62万人,河北城镇新增就业92.51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京津冀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5002元、47449元和29383元,分别比上年名义增长8%、8.2%和8.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

  新兴动能增势良好,创新引领释放活力。在京津冀三地,高精尖产业加快成长,表现亮眼。

  据统计,2021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2成以上,智能化产品生产加速,工业机器人产量在上年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同比增长达到56%。天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9%和7.3%,明显快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7倍、54.3%和53.2%。河北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加快5.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八大行业实现全面增长。

  三地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集群中的排名由2017年的第5位上升至第3位。天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过9000家。河北创新平台增多变强,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超6000家,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127家。

  “北京研发、三河转化”,随着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北三县协同发展的推进,落户三河市的北京企业不断增多,北京的产业资源在三河市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不断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京津冀三地坚持优势互补,持续增强产业对接协作。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转入河北单位5616个,其中法人单位3475个;京冀在津投资到位额1510.4亿元,占天津全部引进内资的比重超过4成。

  北京发挥科技创新资源对津冀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年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350.4亿元;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中,北京企业占1/3,北京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40%;廊坊三河市兴远高科等27家科创园入驻企业796家,其中京企占比达65%。

  备受关注的“两翼”建设加快推进。据了解,由中心城区迁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企业数量自2017年起持续增长,2021年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新设市场主体2.2万户,创5年新高;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共引进14所优质中小学和幼儿园,增加学位近3万个,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2021年12月正式开诊。雄安新区启动区、起步区加快建设,重点片区框架全面拉开,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2.1%,保持全省领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国中化集团等央企落户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等一批高科技项目也在加快落地。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京津冀三地稳中求进,区域经济稳步恢复,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23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万亿元。其中北京、河北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分别为40269.6亿元和40391.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8.5%和6.5%;天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95.1亿元,增长6.6%。与2019年相比,京津冀三地GDP两年平均分别增长4.7%、3.9%和5.1%。

  春光正好,北京中德产业园里一片朝气蓬勃。作为首批落地产业园的“独角兽”企业代表,思灵机器人对6000平方米闲置厂房更新改造,开展智能力控机器人的生产、应用项目研发等,助力北京制造业提质增效。

  不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京津冀三地生产需求逐步恢复。生产领域中,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1%,其中医药行业、电子行业贡献突出;津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和4.9%,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门类生产全面增长。服务业运行稳定,三地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5.7%、6.7%和7.7%,其中信息服务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从需求领域看,北京、天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9.6%和22.5%,河北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22.8%。三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8.4%、5.2%和6.3%,金银珠宝、通讯器材、新能源汽车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三地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数据显示,北京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各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均控制在调控目标5%以内;天津新增就业37.62万人,河北城镇新增就业92.51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京津冀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5002元、47449元和29383元,分别比上年名义增长8%、8.2%和8.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

  新兴动能增势良好,创新引领释放活力。在京津冀三地,高精尖产业加快成长,表现亮眼。

  据统计,2021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2成以上,智能化产品生产加速,工业机器人产量在上年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同比增长达到56%。天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9%和7.3%,明显快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7倍、54.3%和53.2%。河北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加快5.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八大行业实现全面增长。

  三地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集群中的排名由2017年的第5位上升至第3位。天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过9000家。河北创新平台增多变强,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超6000家,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127家。

  “北京研发、三河转化”,随着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北三县协同发展的推进,落户三河市的北京企业不断增多,北京的产业资源在三河市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不断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京津冀三地坚持优势互补,持续增强产业对接协作。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转入河北单位5616个,其中法人单位3475个;京冀在津投资到位额1510.4亿元,占天津全部引进内资的比重超过4成。

  北京发挥科技创新资源对津冀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年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350.4亿元;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中,北京企业占1/3,北京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40%;廊坊三河市兴远高科等27家科创园入驻企业796家,其中京企占比达65%。

  备受关注的“两翼”建设加快推进。据了解,由中心城区迁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企业数量自2017年起持续增长,2021年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新设市场主体2.2万户,创5年新高;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共引进14所优质中小学和幼儿园,增加学位近3万个,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2021年12月正式开诊。雄安新区启动区、起步区加快建设,重点片区框架全面拉开,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2.1%,保持全省领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国中化集团等央企落户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等一批高科技项目也在加快落地。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京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标签: 北京产业园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64岁北重厂“变身”石景山将添一座科技文化产业园!

64岁北重厂“变身”石景山将添一座科技文化产业园!

  石景山区吴家村路57号院,这里曾记录了一个国家大型一档企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如今正在发生一场“蝶变”。   这里是“京西八大厂”之一的北京重型电机厂所在地。小爱了解到,蕞近北重厂与建工集团举行了签约仪式,敲定了北重科技文化产业园一期综合管网及景观项目工程的合作。   这意味着,这座承载了一代人记忆的64岁的老厂,将正式开启...

“益起微笑爱牙在行动”北京维乐口腔走进中关村e谷科技产业园

“益起微笑爱牙在行动”北京维乐口腔走进中关村e谷科技产业园

  平日里人们忙于工作、学习,根本没有时间专程去到医院进行检查。尤其是牙齿问题,总觉得是小事而没有太注意到,等到真的痛到不行了再到医院去,才发现问题严重了。   为提倡口腔与全身健康理念,加强人民对口腔健康的关注与认识,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口腔健康理念。近日,北京维乐口腔医生团队走进中关村e谷科技产业园,开展“益起微笑,爱牙在行动”公益活动。...

一园两牌三地——大兴自贸区将建人力资源产业园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园两牌三地——大兴自贸区将建人力资源产业园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人才聚,事业兴。在大兴自贸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生态体系正在逐步构建。近日,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兴临空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下称“大兴人力园”)即将开建,并将于建成后挂牌“北京大兴临空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拟)”和“京津冀人力资本科创中心”。大兴人力园将与廊坊、天津的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形成联动格局,共同推动京津冀人力资源产业协同发展。   据了解,大兴人力园将分两期建设...

中关村与羊亭镇人民政府签订医药产业园扩建项目投资合作协议

中关村与羊亭镇人民政府签订医药产业园扩建项目投资合作协议

  乐居财经刘治颖3月14日,中关村(SZ000931)公告,公司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羊亭镇人民政府)于2023年3月14日在北京市签订《山东中关村医药产业园扩建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合作协议》)。   根据公司战略布局,为进一步扩大生产产能和仓储容量,丰富公司产品线亿元人民币,计划在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新建固体制剂车间、原料药...

中关村壹号—全球硬科技(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中关村壹号—全球硬科技(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边界汇·商机说 5G如何赋能各个应用领域?   壹头条 工作难题怎么破?这份“秘籍”请收好!   壹企秀 国内DPU芯片研发的领导者,看中科驭数如何啃下DPU这块“硬骨头”   壹头条 喜报!壹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9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至11家!   壹企秀 藏在30颗卫星里的航天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三大产业化项目落地园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三大产业化项目落地园区!

  现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三大产业化项目签约落户,进一步助力苏州工业园区打造医疗健康领域的科学研究、产业转化和人才培养新高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李青,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健伟,苏州市副市长曹后灵,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林小明,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

中车北京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开园

中车北京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开园

  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 记者 柳姗姗 彭冰)6月8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在北京市房山区,举行中车北京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开园暨北京中车长客二七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投产下线活动。当天,由该产业园生产制造的北京地铁19号线首列车也正式亮相。   产业园位于房山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厂区建设用地580亩,一期工程总投资近26亿元,是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政企联合打造京西南...

产业地产四大趋势凸显 智慧园区运营呼之欲出

产业地产四大趋势凸显 智慧园区运营呼之欲出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产业园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疫情影响下,行业整体规模增速放缓。而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使园区的运营招商一度面临困境,导致园区运营商营收与利润的下滑。但在政策扶持、融资渠道畅通、数字化赋能等多重利好的带动下,产业园区依旧将迎来蓬勃的发展。   从整体行业来看,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市场化运作的园区开始“去地产化”,以信息化、智能化应用,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