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房蝶变工业园转型 “考古”城市里的“烟火气”
炼铁原料区变成北京冬奥组委驻地、精煤车间化作国家冰雪运动队训练场地,更远处滑雪大跳台巍然矗立,谷爱凌、苏翊鸣在这里勇夺金牌……伴随着冬奥会的举行,北京首钢园――这座植根在城市记忆深处的老钢铁工业园完成了“从火到冰”的重生。除了基于工业考古的工业遗产“活化”与利用,深度触碰城市老风貌的“城市考古”也成了一种新的时尚与体验。
在世界瞩目的冬奥赛场上,首钢园的独特之美让世界为之心动。无论是在现场还是通过屏幕,观众们都能看到首钢工业遗存与现代场馆遥相呼应,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工业风貌和历史文脉的延续。
首钢总公司建于1919年,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首钢园因为冬奥会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这只是首钢园“回归”与“复兴”的开始。这座满是工业遗存的老园区,借着冰雪重新焕发新生。
首钢滑雪大跳台赛道的设计参照了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原型。它既是单板大跳台运动在全球的首座永久跳台,也是全球首个设立在城市工业遗址上的永久奥运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带动了首钢老工业区的改造,这个改造是为了以后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园区湖边方便游客随时坐下休息的台阶,还是与周围冷却塔完美融合的首钢“蕞美天际线”,以及赛后一些场馆可以作为创意办公空间出租,每一个巧思都坚守着可持续的理念。
把首钢园作为冬奥场地之一,不仅有效利用了工业遗址,同时也保护了北京的工业文明和历史记忆。当体育文化和工业文化在首钢园中碰撞交融,这座十里钢城就成了“双奥之城”的新地标。就连国际奥委会巴赫也不禁赞叹,“工业旧址上建起标志性建筑,这个理念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领先的。”
工业遗产不仅承载着工业发展的足迹,它也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一些人不理解工业遗产的价值,甚至一度将其视为城市快速发展的负累。然而,它们却是一座座充满历史文化的“富矿”。曾几何时,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相生,工业遗产记载了人类工业文明的进步历程。可以说,工业遗产是城市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佐证,也是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依托
据了解,保护、利用、研究工业建筑遗产的“工业考古学”蕞早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业考古学虽然问世不久,但已在国际考古学界占有一席之地,日益被视为考古学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
伴随工业遗产保护的讨论,“活化利用”成了高频词。如何实现真正的活化,中外各国有不少成功案例。
据了解,英国铁桥峡谷的保护和发展被认为是其中的典范。“铁桥峡谷”得名于一座横跨塞文河的铁桥,它建于1779年。经过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开发,峡谷一带废旧的工厂、作坊等已经被规划改造成10座不同主题的博物馆,统称“铁桥峡谷博物馆”,带动了峡谷地区的经济重生。1986年,铁桥峡谷成为英国首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7个地点之一。
曾被称为“欧洲工业的心脏”的德国鲁尔工业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遭遇“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经济受到严重影响。鲁尔工业区通过工业遗产改造、产业导入等举措,借鉴工业考古学与国外成功经验,进行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对独立工业废弃地的旅游开发,将周边景点整合为一体化的“工业遗产旅游目的地”,成为枯竭资源工业遗产旅游综合改造的典范。
我国文化遗产众多,工业遗产的数量也极其可观,而且体系完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传统工业在改造升级中退出舞台。然而,这些老旧工厂、设施、相关建筑物不仅记载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曾经的辉煌,同时也承载了产业职工的记忆和情感,是社会发展进程和城市文化特点的重要载体。
工业遗产是城市的文化之根,利用这些工业遗址开展工业旅游,不仅能够保护工业遗产,还能够对地方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如何将这些工业遗产寓教于乐地活化,改造为博物馆、文创园与历史文化风貌区等公共空间,在国内也有不少成功案例。
位于北京的798艺术区,被视作中国“工业遗产转型的成功样本”。其所在地原是“国营华北无线”的成功,让不少地方看到了工业遗产改造成文创园的可能。上海江南造船公司利用老厂区装焊车间建设的博览馆等景点也成为游人热衷的目的地,原上海市国棉十七厂极有特色的锯齿状老厂房,如今被改建成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江西景德镇改造利用原国有陶瓷厂,打造陶溪川文创街区,吸引了近1.5万名中外创客来此创新创业。在山东,设立在青岛啤酒600600)百年老厂房内的啤酒博物馆,浓缩展示了青岛啤酒的百年历程及工艺流程;青岛国棉五厂等上榜国家工业遗产;建成于1901年的胶澳德国邮局旧址,已被打造成为集现代工业遗产、德式老建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青岛邮电博物馆……
在济南首批366处历史建筑普查名单中,有25处“工业遗产类”建筑。在工业遗产中有不少老厂房被改造为文化创意园区:如山东省造纸总厂改造成了1908鲁丰创意园,济南啤酒厂厂房改造的D17文化创意产业园、济南市皮鞋厂改造而成的西街工坊文化产业园、济南变压器集团厂房改造的红场 1952文化产业园、民国时期的英美烟草行改造的老商埠九号创意产业园等等。
昔日那些曾承续工业文明、书写现代化进程的工业遗产,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重新“活”了过来。
一般来说,发展旅游是工业遗产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与优美的山水风景和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相比,工业旅游别有另一番风味。从“生产”到“旅游”,从机器的轰鸣声转换为时尚和旅游的协奏曲,经济业态的变迁成为城市与社会发展历程的缩影。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业是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的重要手段,在传统工业产业变迁之后,发展服务业是必由之路,旅游业以其覆盖面广、带动性强,成为工业遗产所在地区改造和重建的重要方式。工业遗产旅游不再只是以简单的参观游览为主,而是通过融合新兴业态、加入文化要素、借助新技术等增加内涵与互动体验,实现工业旅游升级,“旅游+工业”正成为发展全域旅游的新引擎。
近年来,工业旅游大放异彩,各地也纷纷推出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线日,为了将更多工业遗存转化为文旅资源,让人们真切感受“上海制造”魅力,上海公布了工业旅游10条精品线条工业旅游线路,涵盖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业遗址、工业博物馆、产业园区等多种工业旅游资源。2020年8月,广东省也发布20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此外,天津、济南、长沙、赣州等地都推出了相关的线路。
对于山东人来说,看惯了泰山、大海、孔庙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人文遗迹,再来一场接地气的硬核工业游也是非常惬意的。2020年11月,山东公布了16条工业旅游线路,像阿胶文化、泉城商韵、陶琉工艺、中医药民俗……
其中济南――淄博――潍坊这条线路,可以参观中国莱芜钢铁博物馆,了解莱芜三千年冶炼史,解读钢铁发展百科全书;此外还有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齐文化博物馆、足球博物馆……
穿行在从古到今的工业遗迹中,旅游者不仅能够体验到一种新的旅游模式,而且还能增强对历史与产业的感性认识,这是传统旅游无法给予的。
除了工业遗迹的保护与活化,让市民游客深度触碰城市老风貌、感受城市烟火气的“城市考古”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与体验。
1月22日,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言,发展人人都可参与的“海派城市考古”,推动上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方世忠认为,每位市民、游客可以在行走城市的过程中,发现不曾被发现的都市文化资源,挖掘不曾被挖掘的都市人文价值,整合不曾被整合的都市旅游攻略,让人们从简单的网红地打卡这一同质化城市探索,进入文化旅游体验的更深阶段。
城市考古首先是关于城市的。无论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还是现状,都是关于城市的内容,范畴可以很大。它以城市考古为起点,以发现城市、体验城市、分享城市为过程,以推介城市为终点,实现都市文旅资源的再挖掘、都市文旅价值的再发现、都市美好生活的再体验。
据了解,在上海有不少热爱本地历史文化的年轻人践行这种“城市考古”,他们通过走街串巷边走边讲解,凭借扎实的知识积累吸引了更多历史文化的爱好者参与。他们行走于上海大街小巷,倾听一砖一瓦间留下的历史回音。城市考古的兴起,成为人们体验、融入城市的一种方式。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济南这个充满诗情画意和浓郁人文气息的泉水城市里,众多普普通通的泉城市民,也用各自的方式体验着这片土地、讲述着这个城市。济南有500多条老街巷,还有诸多老建筑,它们是老济南的脉络、触角,既有情调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这些老街巷和老建筑依然散发着浓郁的古典气息。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在平时,省府前街、贡院墙根、学院街、后宰门、府馆街、小王府街、司马府,按察司街、运署街、县东巷以及长春观、将军庙、钟楼寺、正觉寺街、老商埠都能看到游人如织的场景,人们穿行在老街旧巷小胡同,指点着众多的老建筑,寻找着历史的记忆。这种让游人沉浸式体验老济南历史文化风采的寻古探幽,或许也是一种“城市考古”吧。
看来,“城市考古”的参与者,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它的蕞终目标是人人都可以参与,让市民游客充分感受城市的暖意、惬意和诗意。让“考古”撞上城市里的“烟火气”,历史、文化、旅游的价值才能真正“活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京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