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管庄_那桐_街道办事处_单位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
北京地名系列,说说管庄。朝阳区原有管庄街道办事处和管庄乡,但街道办事处如今已经废止了,不过没关系,咱来聊聊这块儿地区的历史与变迁。不管是街道还是乡,都是因管庄村而得名。管庄位于杨闸以西,三间房以东,南隔通惠河与小寺相对,北与常营接壤;村名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初见记载,因为住户多为管姓,故名。早先这一带属于通县辖地。
我们都知道,朝阳在城六区中面积蕞大;其实他从民国至1959年,区名及辖域的变化也很大。1958年1月,当时还叫东郊区,在区划调整中面积扩张,将管庄一带划入;2月便成立了管庄街道办事处,辖域东至八里桥,西至三间房,南至朝阳路,北至常营乡。当年五月,东郊区正式改名为朝阳区并延续至今(1959年始成今日规模)。1959年4月,三间房、双桥两个街道办事处与管庄办事处合并,管辖范围向西扩大至原通县界碑处,向南扩大至豆各庄乡。1960年成立管庄人民公社,1968年改称管庄“革委会”,1978年恢复街道建制。
按理说,街道与乡是平级的,大家也都清楚,乡是管理农民事务的、街道是管理居民事务的。管庄地区临近远郊,原本就是农村,既然有乡政府、为什么还要建立街道办事处呢?实际这跟朝阳区“北京蕞早的工业区”的身份不无关系。解放前北平沦陷时期,日伪政府就曾经在今朝阳区境近城部分建了工业区。且不论侵略者的不良居心和目的,总之为这一带留下了不少工业设施。于是在解放后就在此基础上着手打造朝阳工业区。管庄虽然离城较远,实际也属于建国路沿线;倒是没像垡头的化工工业区,十里堡纺织工业区,酒仙桥电子工业区那样成规模,不过也有不少单位入驻此地。
其中科研单位和学校较多。五十年代初期,先是冶金工业部干部学校、农垦部物资供应站、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及中央广播电台等单位的迁入形成辖区雏形。而后是六十年代北京广播学院(即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航空航天部625所、建材机械厂、广播器材厂等单位的兴建。再然后仍有企事业单位不断迁入,比如国家建材局标准化研究所和技术情报所、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水利部北京勘测院、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602设计研究院、北京联合收割机厂、北京手术器械厂、管庄二中、管庄中心小学等,共计央属单位33家,市属单位33家,区属单位52家。
单位多,职工自然就多;计划经济年代的职工都是“非农业”户口,而且很多单位都是新成立的,工作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到此上班总要解决居住和生活问题。于是在建厂、修路的同时,也开始兴建住宅区。首先是六十年代形成的管庄大院儿,即今管庄东里、西里、北一里、北二里的前身,还有双桥东里及西里,双桥中路南院、北院,定福庄南里、北里;随着七八十年代单位的增多,原有住宅区随之扩大,而且增加了双桥站北里、东柳北里、八里桥南里等住宅区;成立街道办事处就是为了方便管理这些单位职工及家属的相关事务。
当年,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内燃机总厂疗养所等还被评为市级花园式单位。说到这个内燃机总厂疗养所,此地原是一座古墓。墓主为清代大学士那桐,满族镶黄旗人,叶赫那拉氏,生于咸丰六年(1856),死于民国十四年(1925),先后做过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内阁协理大臣、京师步军统领(即俗称的九门提督)等,并管理工巡局事务。他曾查办津浦铁路******案件,史料记载他“创警务,缮路政,平反王维勤冤狱,商民颂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慈禧西逃,那桐充任留京办事大臣,与奕劻、李鸿章一起与联军议和,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任专使代表清政府赴日道歉的也是那桐。第二年他再赴日本考察,上面说的“创警务,缮路政”就是说开办新式警务制度、修新式马路,其实王府井东安市场也是他主持建的,这些工作则多是借鉴了日本的经验。那桐的家在东城金鱼胡同,占地很广,人称那家花园,今“那家花园餐厅”就是在这基础上建的。那桐死后就葬在了双桥路西里附近,解放后地上建筑被改造为疗养所。此外这个人书法不错,清华大学二校门门楣上“清华园”三个字出自那桐手笔。
另外在街道辖域西部还有一座清代的药王庙,被圈进了联合收割机厂院内,不知如今还在不在。2004年6月,撤销管庄街道,原辖区分别划入管庄地区办事处、三间房地区办事处和黑庄户乡。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京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