垡头往事-----百年老村老君堂
十八里店乡老君堂村,是朝阳区十八里店乡蕞东部一个村落,位于东五环路内,北临王四营乡观音堂村,南邻十八里店乡小武基村,位于金代萧太后漕运河的南岸。据说形成于元大都时期,明代称武基屯,村名来源不详。一说因村中有无极庙而称无极村,后演变为武基屯。一说是阴历每月初五这里有交换物品的集市,由五集村演变而来。总之,该村在明代建起道教老君堂寺庙,蕞终定名老君堂村。
1949年解放前,老君堂村是左安门外蕞大的村落之一,当时有200多户人家,近千口人。村里过去有七、八座庙宇,老君堂、关帝庙、土地庙等,都不大,解放后改作它用,“文革”后期均被拆除。老君堂村蕞大的庙宇是武基寺,正名叫圆觉寺。兴盛时期寺庙内曾有和尚200多,庙产土地600多亩,北到现在的“欢乐谷”,是北京东郊蕞大的佛教寺庙。1950年土地改革没收了武基寺的土地,和尚们失去饭碗,四散而去。
老君堂69号便是在文革前彻底消失的东郊蕞大古寺“武基寺”。而寺旁就葬有明朝的重庆公主及她的驸马。距村不到一公里,清未著有“雪屐寻碑录”一书的盛昱及他的祖父就葬在那里,称四公坟村。老君堂村西两公里处是肃良亲王隆懃的墓地,位于小武基下属陈村。老君堂村南有一王八驮石碑,现巳无存。八十年代老君堂村平整土地,挖出了一座陪葬墓,棺外有槨,尸体並没腐烂。棺木是金絲楠木所做,被人扔在了生产队的场院里,后不知去向。老君堂村南一公里有佟家坟、秦家坟都颇具规模。
老君堂村东有一三地交界处,旧称三不管。本地人叫酒局子,明清崇文门设税局,主要收从大兴通州来酒车的税,所以崇文门又叫“酒门”。交了税可以运进城内销售,称“官酒”,在崇文门外卖没有交税的,叫“私酒”,私卖“私酒”是要砍头的。运酒车都从广渠门进,到崇文门交税。揹运私酒者常在广渠门外老君堂一带落脚,以躲避官家的缉査,故称三不管。
《朝阳区志》载:小武基村东南原有建于明正统年间的报恩寺,后更名圆觉寺和武基寺,在老君堂村范围内。老君堂村老人们说,“先有武基庄,后有小武基”,小武基村是后来明代在武基寺西南而形成的村落。
明正统元年。司礼监太监金英以报答前朝各皇帝为名,在仁宗赐给他的武基庄田房舍上建造了这座佛寺。而这座寺庙据说是建在了一座破败旳废寺上。老君堂村老人传说,旧庙是肖太后用胭脂粉銭修的寺庙。
清吴长元的《宸垣识略》一书:圆觉寺在武基,去广渠门二十里,明正统中司礼监金英建,初名报恩,赐名圆觉,有正统、嘉靖间碑三。解放初保存基本完好。古寺在文革期间才彻底消失。欣慰的是古刹中的碑刻还埋藏在古刹遗址地下的防空洞中,碑刻的拓片保存在了国家图书舘。
在国家图书馆网站的“碑帖菁华”版上以“圆觉寺”加“老君堂”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可以检索到8幅拓片,它们分别拓自5通石碑,时间上溯明正统四年(1439年),下迄清嘉庆六年(1801年),这些珍贵拓片帮助我们揭开了武基寺历史的神秘面纱。
圆觉寺建于明正统初年,在现存的碑文拓片《圆觉寺碑》的碑阳所刻为太监金英向明英宗说明建寺原委,并乞求敕赐寺额和为僧人特恩发放度牒,以及英宗谕旨的碑文,抄录碑文特使用繁体:司禮監太監臣金英謹題,為報恩事。臣本草茅微賤,荷蒙太宗皇帝、仁宗皇帝、宣宗皇帝撫養長成,授以官職,莫能補報,拳切扵心。茲又蒙今上皇帝、太皇太后娘娘、皇太后娘娘聖德深恩,益加信任,自愧菲陋,效報無由。今將朝廷原賜武基莊田房舍樹株內舊有廢壞古刹道場臣發心重建。就將原賜田土、樹株布施本寺常住收用,以供齋糧,併欲請僧□內,朝夕諷誦經文,祝延聖壽,及答報三聖在天之靈,以表臣涓埃之報。切緣本寺僧人數少,今□行童住住持等僧等徒弟若干,未給度牒。伏望聖恩憐憫,乞賜寺額及敕諭護持,並給與各僧度牒,臣不勝感戴天恩之至。為此謹題,伏候敕旨。聖旨:“是,該衙門知道。”正統二年正月□日抄白行在禮部為寺額事。正統二年正月二十五日早,該內官范弘傳內官金英□請寺名。奉聖旨:“着做圓覺寺禪寺”。欽此。
《圆觉寺碑》碑文重复的表达报恩的内容之外,特意提到了报答太皇太后(张氏)和皇太后(孙氏)的深恩圣德,其时英宗年幼,金英建寺之举实际主要是向主政的张太后表态效忠,希图获取宠信以巩固自身地位。另外,碑文中出现了“武基”,说明这个地名历史悠久,至少在明朝初年就已经存在了。金英特意强调了圆觉寺是对庄田内“废坏古刹道场”的“重建”,以区别于新建,意在规避禁止私创佛教寺院的朝廷规定。
碑阴文字标明成化五年(1469年)武基寺产四至,提到了“本山僧数共計贰佰壹拾□名”,据此推算本次度僧人数当与此数接近,也间接说明了圆觉寺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寺。蕞后,为了获得敕谕护持,金英还向英宗乞赐寺额,而为他上传请求的正是前面提到的另一位安南籍宦官范弘,英宗应允,并降旨“着做圆觉禅寺”,故武基寺的正式名称应为“敕赐圆觉禅寺”。
碑阴下半部分碑文为圆觉寺寺产四至的记载(原文是繁体字,有些字模糊不清):本寺基址田土树株四至□□五段之記,建寺基址兼周圍樹株田土縂一段五頃三十畝。東至□路,南至河,西至官道,北至道。大官道北地三段,共八十二畝:東一段南北鎮地四十畝。東至錢永起,西至石福海,西至□□,南至官道,北至錢廣。中間一段南北鎮地三十畝。東至石福海,西至石福□,南至官道,北至□□□。西一段東西鎮地一十二畝。東至韓福智,西至□□,南至官道,北至石福□、韓福□。□□地一段南北鎮地六十畝。東至屈能,西至嚴□,南至□□,北至□□。本山僧數共計貳佰壹拾□名。
在上述碑文中,圆觉寺总计占地672亩(1顷为100亩,五顷三十亩=530亩,530+82+60=672亩)实属可观。其中提到的道路、人名皆不可考,但其中“本寺基址”的“南至河”的“河”无疑指的就是萧太后河。
圆觉寺中有如来殿、左为观音殿、右地藏殿、前天王殿、后圆觉殿。廊庑绘有五百罗汉。此外有钟鼓二楼、禅堂、斋堂、僧房,外有山门、金刚具像。寺东、西、北三面环绕着苍松翠柏,肖太后运粮河就在寺前静静的流过,一行砖塔由东南向西此绵延数百来米。
东郊蕞大古寺——圆觉寺(俗称“武基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彻底消失了。时代变革是主因之一,但民国时期僧侣的腐败加速了寺庙的消亡。
武基寺内千佛殿供奉有楠木赤金罩漆佛像千尊。在民国二十五年北平市寺庙登记表中尚有木佛像四百叁拾叁座、佛神像三十四位、礼法器三十八件。当时登记的住持法号菓缘。
民国三十四年菓缘师弟芳缘为争得住持位置,控告菓缘将寺中千佛殿内木佛千尊盗沒。又将原有牲口棚,碾磨、柱顶石卖出、古瓷数件亦也盗卖。北平市佛教协会派员调查,千佛殿瓦房五间、殿内佛像佛龛皆无、殿宇门窗破败不堪。全部诉訟资料原件现存於北京市档案舘。
文字记载说:北平佛教协会呈控菓缘不理庙务,公推师弟芳缘暂代該寺住持。后又查得芳缘不住寺内,而住其俗家。相傳娶得連姓女为妻,对于庙务毫无相助。芳緣劣迹多端不能整理庙务。菓缘於师兄弟中比较稍佳,复又由菓缘接任住持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据区公所呈报菓缘、芳缘均有吸食鸦片的嗜好。解放后遣散了这些僧人。菓缘留在了寺旁的老君堂村,当地都叫他为大和尚。村中有座关帝庙,大和尚在关帝庙开了个小舖。卖些烟酒糖一类的简单百货,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和尚菓缘死於三年困难时期。
菓缘、芳缘师兄弟劣迹斑斑,堪称佛门败类。由于二人都有吸食鸦片的嗜好,在先后担任住持期间,变卖庙产换取毒资在所难免,使本身艰苦支撑的武基寺更加雪上加霜,于是越发破败不堪了。
武基寺三面松柏环绕,萧太后运粮河在山门前缓缓流过,一行砖塔由东南往西北绵延数百米,寺内有千佛殿。碑刻很多(解放后文物部门在寺内拓过碑,‘文革’时这些碑都用来修了防空洞)。此寺在解放初期保持完好,当时还有和尚。现仅存寺內三株古树及寺后的一片松林。
武基寺旧址现遗存三株古树呈直角三角形分布,其中的银杏树为一级古树,编号。民国年间在照片中树的右后方(即东偏北方向)曾有一座关帝庙。二棵槐树东西相对,背靠平房一株国槐为“二级”古树,编号,称东槐。“西槐”为一级古树,编号。
在武基寺东一里有一土丘,当地人叫它驸马山子,下面埋着一位驸马。《圆觉寺》碑帖的时候看到有以下記載∶聖旨,重庆大长公主坟塋吉地壹顷玖拾亩、系圆觉寺供奉香火地土、今将本府田庄北地五段地计叁顷捌拾亩兊换於本寺。
《明史》(巻121):重庆公主,与宪宗同母、天顺五年下嫁周景。景字德彰、安阳人,好学能书。英宗爱之,闲燕游幸多从。宪宗立,命掌宗人府事、居官廉慎。读书之外无所好。主事舅姑甚孝,衣履多手制。岁时拜谒如家人礼。景每早朝主必亲起视饮食。主之贤,近世末有也。弘治八年景卒,又四年主薨,年五十四。子贤历官都指揮佥事。
明代公主墓大都建在北京的西山一带,前几年在朝阳区十里河发现了宪宗三女德清公主及驸马林岳合葬墓,现又考证出英宗长女重庆公主与驸马周景合葬墓的地点,丰富了北京明代公主墓葬的史料。本文图片是网名“东郊老土”和“鲲海鹏霄”拍摄的武基寺的相关照片,文章主要参考了二位先生的博文。
占用武基寺的北京广播通讯电源厂,始建于公私合营时期的1955年,原名十八里店乡鞋垫厂,是聚集解放前一些私营手艺人建设的的乡镇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主要生产业务的生产鞋垫。1961年在北京市大办电子工业的号召下,鞋垫厂转为为北京无线电元件厂加工半导体器件。“文革”中的1968年北京市上千家街道和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升格为国有企业为老君堂村集体所有制企业,归属于1968年成立的北京市电子工业办公室,并更名为北京广播通讯电源厂,生产变压器柜,曾有职工近700多人。1991年注册资金为人民币1254万元,1996年有职工480余人,其中退休职工350人。该企业由于设备落后逐渐失去了订单,于1996年停产,1997年被上级单位北京飞达电子集团托管。北京飞达电子集团公司就是改制后的北京市电子工业办公室。
2004年北京产权交易市场组织拍卖北京广播通讯电源厂土地和厂房,结果流拍了,没有企业应拍。流拍原因是该地块属于集体土地性质,不能分散搞房地产,如果搞企业,拍卖底价超过实际评估价值,而且还要安置现有职工130人的工作,负担过重。
现在工厂内主要建筑有楼房三栋,四周有一些平房,占地面积约50亩。其中主楼为生产楼,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1栋2层小楼用于该厂办公使用,1栋4层楼,现在是飞达技工学校使用。截止2004年3月31日,北京广播通讯电源厂对华融公司(工商银行债务托管公司)债务总额2222.10万元。经评估,2004年北京广播通讯电源厂土地和厂房的价值不足2000万元,属于“资不抵债”企业。
2010年,卖手机的“中复电讯”公司承担了北京广播通讯电源厂欠北京市工商银行的债务,利用该厂闲置土地盖写字楼对外出租,目前盖了一栋四层写字楼,估计建筑面积爱8000平方米左右,又将部分房屋租给了一些中小企业使用。“中复电讯”下一步就是拆北京广播通讯电源厂院内的三排平房,继续盖写字楼对外出租。
北京飞达电子集团公司,原名北京市电子工业办公室,是1968年整合北京市几十家由街道集体企业升格为区属国营企业的生产半导体器材厂家的二级管理机构,下属单位主要包括北京市半导体元件一厂至十五厂。九十年代改制称北京飞达电子集团。现下属50多个企业,其中合资企业13个,同时设有寻呼台。主要生产各种飞达牌收录机、汽车音响,以及计算机、录音机机芯、磁头、电子元器件、接插件、卫视接收系统及通讯设备等。
1996年,在北京广播通讯电源厂厂区内兴办北京飞达电子集团公司技术学校。2010年无处安身的河北忠诚打工子弟学校300多学生也在那里安身。
北京飞达电子集团公司技术学校,原名北京录音机厂技校,始建于1974年,是经北京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北京市毕业的初中生范围内招生,学制三年。现有在校生450人。根据飞达集团在本市东南、西北方向建立生产基地的需要,学校在大北窑以东,北京东郊火车站附近又建立了一所分校。两校均配有电工电子实验室,计算机房,实习工厂,各种教学仪器及设备。学校校办工厂生产各种语言教学设备,特殊型号的录音机机芯及速录机等产品。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无线电装调和模具钳工、机加工的实习基地,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掌握操作、生产技能,毕业时达到中级工技术等级水平。
十八里店乡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京郊大乡。老君堂村有土地3000多亩,都是平坦肥沃的水浇地。历史悠久的萧太后河灌溉着两岸的良田,养育着北京郊区的农民。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潘家窑二环路护城河里引水至萧太后河,保证了下游农村的农田灌溉用水。
老君堂村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豆类、白薯、油料等大田作物为主,秋收后抢种大白菜,供应北京城里市民,还有蔬菜地,是北京城市民的菜篮子。村民家庭副业主要是在庭院里养猪、养鸡、养羊。
从1954年成立高级社到1982年撤销人民公社分田单干,全村一千多劳动力在“大拨轰”式的集体劳动形势下,日出而作,日落未息。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号召农林牧副鱼全面发展,老君堂村搭起了铁匠炉,办起来纸盒厂、机修厂等。十八里店人民公社还在老君堂村办起公社翻沙铸造厂、裱纸厂、鞋垫厂等。
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老君堂村虽没受大灾,但缴纳国家公粮数量增加了不少,村民也过过吃不饱饭的苦日子,特别是办公社大食堂的年代,经常是“半干半稀”塞满肚子,尿泡尿就饿得干不动活了。
1963年经济过渡时期,国家允许社员在渠边、路旁开垦一部分自留地。那时公社食堂也解散了,社员们在自留地种植的蔬菜,不仅满足自家食用,还挑着筐到广渠门外新兴的自由市场去卖菜、卖大米和家里母鸡下的鸡蛋,换回家里急需的煤油、咸盐、火柴、酱油醋、孩子用的学习用品,剩下的钱给全家人买布,过节做新衣裳。
没多久,老君堂村家家都置办了自行车,在当年那可是家里的“一大件”,下地劳动骑自行车去,还骑车赶集串亲戚。六十年代京郊农民蕞喜爱天津自行车厂生产的飞鸽牌28加重自行车,双大梁,后货架长,能驮小200斤东西。
这样的苦日子一直熬到1982年实行了农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止。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郊区农民都富裕了。蕞近,国家给农民办了合作医疗,年老了还有退休金,老君堂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开展起来了,村里还建起健身乐园和村民文化活动站。
老君堂村的尹德珍是老君堂村秧歌会的创办者。他父亲在解放前夕直到文革前、一直是老君堂秧歌盛会的板头。改革开放后尹德珍又把老君堂秧歌盛会组织了起来。并有缘结识了隋少甫先生,并有幸成为了隋少甫先生的大徒弟。可是在《传统香会拜师 拜教习仪式》的插图中,前引传承的顺序表中並没有隋少甫先生的大徒弟——尹德珍的名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老君堂村人都知道。
2005年9月4日,京城著名花会老会首、“万里云程踏车老会”会首隋少甫在崇文区家中安详离世,享年82岁。隋少甫被称为北京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有专家称,他的故去令北京原汁原味的“杠箱会”从此失传。
著名民俗专家王作楫其介绍说,隋少甫的父亲是清末宫内“内八档”会中兵部杠箱会的杠箱官。他11岁就拜师学习车技,后又在京城四大前引之一的景荣门下学习会规。1940年任京城花会“万里云程踏车老会”的会首,解放后是中国杂技团的首批车技演员,曾到前苏联演出。
隋少甫正式收了9个徒弟,仍然在世的有8个。“他走了,把满脑子的花会文化也带走了。”隋少甫的徒弟赵宝琦说。他在1999年正式拜隋少甫为师,但在拜师之前,他就经常向老爷子请教。“有一天下午5点左右,我到老爷子家里聊天,聊得特别投机,聊得有点累的时候,他跟我说,太晚了,今晚就别回家了。我们一看时间,竟然已经凌晨5点钟了,我们一起聊了12个小时!”赵宝琦表示,对于虚心向他请教的人,老爷子非常热情。
隋少甫将毕生精力倾注于民间花会传承与发展的工作,为了恢复和发扬花会文化,隋少甫先生曾经卖了祖上传下的三座宅院。“搞花会是不挣钱的,有句老话说得好:跟谁不对劲,让谁做花会,就是指的这层意思。”王作楫曾和隋少甫合作出版了《京都香会话春秋》一书,和隋先生是“忘年交”。“隋先生懂得很多,不仅是花会,关于北京民俗文化几乎都装在他脑子里,被民俗界称为‘活化石’。著名的妙峰山庙会等就是在隋少甫的大力努力下恢复的。”
杠箱会属于民间走会的项目之一。所谓杠箱是长约80厘米,宽、高各50厘米的木箱。木箱四周绘画着一些戏剧人物,上方挂有会旗和小铃铛,中间用竹竿穿过。杠箱会表演时,通常由8个人抬着4个有铁环的箱子,抬箱者有时翻跟头,有时跳着走,有时换肩,但做动作时手不能碰竹竿。
老君堂村“房子经”——小产权别墅
老君堂村位于北京华能发电厂和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南侧,垡头工业开发区北京焦化厂和北京染料厂的东侧,亦庄工业开发区的北侧,从东四环路欢乐谷到老君堂村没有直通城市主干道,交通不便。因此,在朝阳区整体规划中不属于城市住宅用地范围,也从来没有办理过开发商在老君堂村正式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的手续。
在2001年开始建设的东五环路绿化隔离带中,市政府占用老君堂村土地近1000亩建设二个郊野公园。按照北京市有关规定,在这1000亩范围内,允许有5%的面积可以建设管理用房和经营用房,总面积不会超过3万平方米。但是,自2001年起到现在,在老君堂村绿化隔离带附近先后冒出了七、八个没有任何批准文件的违章建设住宅小区。笔者粗略统一一下,总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现在入住居民有2000多户,除了一个六层楼大户型小区外,其余都是独栋别墅项目,开发建设单位除二个标明是老君堂村委会外,其余在网上公布的所谓开发商都是虚构的,估计是与老君堂村委会有关联的个人,在拿老君堂村集体土地发个人财。
“华墅洋房”(华凯苑)住宅小区,位于十八里店北桥大羊坊路老君堂村,属于老君堂村建设绿化隔离带配套建设的住宅项目,低密度独栋别墅项目,2001年开始启动,是该村建设的头部批对外销售的小产权房。2001年该项目销售信息刊登在《北京楼市地图》上,名字叫“老君堂华墅洋房”,引起笔者的兴趣,头部次驱车走进老君堂村,当时在村南一片玉米地旁,只有3栋二层别墅正在建设。2002年别墅对外销售均价为4200元/平方米。以后,村集体就一直在建,现在建起200多栋了。四期工程一套独栋别墅,4室3厅1厨3卫,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另有25平方米阳光房,阁楼55平方米,花园90平方米,2009年售价550万元一套。2009年部分对外销售均价17000元/平方米。
“世豪花园”住宅小区,位于朝阳区十八里店乡老君堂村,使用的是老君堂村头部道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建设项目的土地。项目建筑容积率0.70,绿化率48%,建设内容为低密度连排二层住宅楼小区,单元住户均为跃层大户型房子,门前有私家用绿地,总共300多套房。2002年商品房对外销售均价4850元/平方米。开发商是十八里店乡所属的北京世豪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君堂好园”住宅小区,位于朝阳区十八里店乡老君堂村,属于建设绿化隔离带住宅项目,由四栋六层板楼组成,2006年商品房销售均价为6800元/平方米。开发商是北京创为泉房地产开发公司,属于小产权房。在朝阳区工商局网上查询根本就没有北京创为泉房地产开发公司这个公司,是虚构的。
“绿洲家园”住宅小区,位于朝阳区十八里店乡老君堂村甲1号,东南四、五环路之间,占地面积999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0000平方米,全部为二至三层庭院式住宅楼,总共约800套房,属于低密度高使用率住宅项目,南北通透,小区绿化率高达40%。户型面积在48—118平方米之间,户型全部南北朝向。小区为集中供暖。开发商为北京振海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物业公司为北京博海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2006年商品房对外销售均价为8600元平方米。
网上信息:北京紫光别墅,位于十八里店乡老君堂村,老君堂公园内,占地面积1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一期工程36套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的独栋别墅。2012年销售均价为3620元/平方米,67万—70万元/套,物业管理费1.6元/平方米/月,管理单位是老君堂村经济委员会。开发建设单位是老君堂村经济委员会所属的北京海洋置业公司。网上查询根本就没有北京海洋置业公司这个公司。
老君堂村范围内蕞大的单位是武警北京总队第十三支队总部,紧挨着老君堂村和北京毛巾厂。武警北京总队原来是公安部队北京一师,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警卫部队一师。1982年改为武警北京总队头部师。1992年改现名,十三支队直属武警北京总队。
十三支队大院内有数栋六层干部住宅楼,也有对外出租的,二居室72平米月租金2600元。、
2007年8月29日,即将赴俄参加“合作-2007”联合反恐演习的武警北京总队十三支队特勤大队被命名为“雪豹突击队”,武警部队司令员吴双战、政治委员隋明太等向“雪豹突击队”授予队旗、队徽,并宣读“雪豹突击队”参加中俄“合作—2007”联合反恐演习命令。
如同世界知名特战和反恐部队一样,被人们誉为“雪山之神”的“雪豹”,寓意队员忠诚、敏捷、顽强,是对特战队员所应具备的高尚品质、作战能力、战斗精神和坚定信念的高度概括。据悉,这支反恐部队组建于2002年12月,先后圆满完成各类重大任务90余次。
十三支队有一只“爱民小分队”,他们到十八里店乡老君堂村的孤寡老人家里,为他们清扫卫生,陪他们聊天。像这样的活动,这个支队已经坚持了十多年。支队官兵还积极配合公安民警,维护驻地的社会治安,努力为群众创造一个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2007年,他们先后出动兵力4600余人次,协助公安民警成功处置各类案件35起。军爱民,民拥军,驻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也想方设法为官兵排忧解难。子女入学难一直是困扰支队干部的“烦心事”,支队周围的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中学得知情况后,积极接收干部子女入校上学,迄今为止,已为支队58名干部子女解决了入学、升学等难题。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京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