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整备千亩级连片产业用地不少于7块
中山市自然资源局日前发布《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公示(下称“规划草案”),并在2021年7月9日—8月7日向社会公众公开征询意见和建议。
规划草案提出,到2035年,中山规划常住人口530万—580万人,服务人口约650万—700万人。中山将打造成为开放枢纽之城、繁荣创新之城、幸福宜居之城、岭南水乡山海人文之城,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高颜值魅力。
如何一张蓝图绘就中山城市未来?南方日报、南方+专访中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编制负责人,对中山规划草案进行权威解读。
《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是中山市落实国家和省重大空间战略要求,对市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做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指导城乡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开展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利用与修复、制定空间发展政策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蓝图,为相关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发挥指导约束作用。
过去,中山存在“三规”不合、土地碎片化、闲置低效用地等问题,在此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过程中,针对历史问题,中山做出了进一步铺排和调整。
“之前,国家提出的三规是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机构改革后,国家明确不再单独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而是编制新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三调成果作为规划基础,解决以往权属用地没有规模覆盖等问题,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冲突得以有效解决。”中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编制负责人表示。
同时,2020年1月,中山市印发实施了《中山市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涉及空间的各专项规划要“统一底图、统一坐标和统一平台”,从编制到管理加大了各类空间规划的统筹力度。
针对土地碎片化,闲置低效问题,中山则从功能、生态、交通、公服、人文等方面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实现增存并举,以城市设计引导用地要素向重大平台倾斜,推动用地整体连片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城市更新促进用地布局优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产城融合发展。
其中,中山将集中资源打造翠亨新区、岐江新城、火炬开发区3个大湾区一流的产业平台,突出产业创新功能,实现高质量产城融合发展。高水平打造香山新城、西部产业园、北部产业园、中山科学城4大湾区特色产业与科技创新平台,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板示范。平台内确保工业仓储、教育科研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例达到40%以上。
中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编制负责人表示,国土空间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向重大产业平台倾斜,新增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大产业平台内的优质项目。集中攻坚重大平台连片用地整备,并联推进控规调整、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镇街土地整备等系列工作,快马加鞭向二次开发要空间、要资源、要环境。今年新增或盘活用地不少于3万亩,整备1000亩以上的连片产业用地不少于7块、其中2000亩以上不少于4块;三年整备用地不少于5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连片产业用地不少于13块。
规划草案同时提出,推动产业创新,保障产业空间,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重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跻身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前列,让智能化为经济赋能。
对此,中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编制负责人指出,为产业发展留出空间,中山对于工业用地,要像保护耕地一样严格。
中山对全市工业用地开展了标图建库工作,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线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规模不低于210平方公里,占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比例不低于30%。实施分级保护、闭环管理,稳定工业用地总规模,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工业用地保护线分为一级保护线和二级保护线进行划定,一级保护线内工业用地面积占保护线%,二级保护线内工业用地面积占保护线%。在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线基础上,中山已制定《中山市工业用地保护线管理办法》。
同时,工业用地因城市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减少一级保护线面积的,严格执行“占一补一”政策,实施镇街或市域范围内占补平衡。一级保护线的调整,按一级保护线划定要求等量补划。二级保护线的调整,优先补划一级保护线。
如何与周边城市进一步互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草案提出,中山将对接深圳、协作广佛、借力南沙、联动珠海、携手江门。中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编制负责人进一步阐述了上述思路。
其中,对接深圳,重点打造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对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共建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发展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经济。同时推动跨江通道、轨道、高快速路等设施的“硬联通”,促进深中“30分钟生活圈”的“软联通”。
协作广佛,加强在装备制造、智能家居、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领域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借助“佛山制造”效应发展“中山制造”。通过广澳高速、广中江高速联系南沙明珠湾,借力南沙,以北部产业园为特色合作平台,探索建设广佛中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
联动珠海,推动中山东部环湾创新产业带与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向南对接珠海发展轴带,共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强化西部外环等高速路网对接,协调推进南珠中城际铁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实现中珠两市交通一体化。
携手江门,以中山西部产业园为核心,共同打造世界级智能家居产业基地,实现产业联动。有序开展中江高速等高快速路建设,推进中江两市的交通联通建设。
在城市品质方面,规划草案提出,补足城市发展短板,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旧小区改造与城乡社区生活圈建设,保护和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塑造湾区魅力城市形象,营建岭南水乡山海人文之城。
中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编制负责人介绍,中山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人口规模预测,加深研究相关设施指标的科学性。规划人口中分为服务人口与常住人口,分别以高级化、均等化的理念进行差异化配置,制定弹性指标。
对于服务人口,主要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区域性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提供高级优质的配套服务,如国际学校的教育设施,国际高端医院的医疗设施。增强中山城市吸引力,吸引和留住人才,以区域性的高等级服务融入深中30分钟生活圈。对于常住人口采用设施均等化的理念,按照国家标准构建惠普共享、全龄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即构建“市级—组团级—镇(街)级—社区级”四级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级体系。
至2035年,中山将建成“一主、一副、四心、多节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强化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衡程度,提高市民对于公共设施的可进入性。规划中心城区、翠亨新区、火炬区和镇中心区实现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养老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90%,乡村社区实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慢行可达覆盖率90%。形成城乡建设补缺设施项目清单,推进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网络落地,营造城市高品质的生活。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京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