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合成油:引领“煤制油”产业规模发展
2006年,依托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合成油品工程研究中心,由多家国内大型能源集团和科研机构共同投资组建了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合成油)。公司主要从事煤基合成油技术的技术研发、转让和服务、技术产品生产与销售、工程设计和承包等业务。
作为中国唯一专业从事煤基合成油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技术公司,中科合成油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国际领先的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正在广泛应用于快速成长的中国煤基合成油产业。中科合成油已成为推动中国新兴能源快速发展的积极实践者。
今年5月,中科合成油在怀柔雁栖经济开发区的北京基地暨研发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落户怀柔,布局雁栖,成为中科合成油再次扬帆的新起点。
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郑大为介绍,北京基地蕞初以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的名义(中科合成油的子公司)建设。项目主体包含综合办公楼(中科合成油的总部基地)、承担研发功能的综合实验楼(研发中心)以及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具备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办公楼。
其中,综合实验楼设有合成油基础研究实验室、新能源基础研究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等,主要完成催化剂研发、油品加氢工艺等;综合办公楼设置公司管理部门、投资运营公司以及工程公司等。
基地于2010年末竣工,与雁栖开发经济区管委会仅一路之隔,建筑极具现代气息。2011年5月基地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有员工300多人,年内有望翻一番。记者了解到,研发中心的部分实验室仍有空间,后续相关设备及人员配置将陆续到位。
在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和中科院北京分院的直接帮助和推介下,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于2009年成为头部批入驻中科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的项目之一。
中科合成油是一家以研发为基础、以设计咨询为平台、以催化剂生产为产品的综合性企业,集合了科研院所、生产企业、设计咨询机构的功能和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具有更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和动力。
怀柔区委、区政府及雁栖开发区管委会对中科合成油项目产生浓厚兴趣,公司对自己在行业发展中的清晰定位和较为透彻的阐述也赢得了对方的信任。怀柔区两任区长都曾表示:这是怀柔蕞希望引入的企业。
由此,双方一拍即合。中科合成油成为科教产业园头部家入驻企业。
自2006年成立开始,公司研发和设计人才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选择落户怀柔,公司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聚集人才。
针对人才问题,怀柔区在落户、员工子女入托就学等方面提供了相当完备的“后勤保障”,并在人才引进政策上结合中关村示范区的要求更有创新和突破。
为人才提供较为完善的“后勤保障”,是怀柔区和雁栖开发区筑巢引凤、吸引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的重大政策举措的代表,实际的支持来自方方面面,也更为具体和细致,这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使得项目的建设运营体现出一种特有的效率。
郑大为强调:“我们希望人才不要为了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所困扰,公司将给予尽可能的保障,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从事自己的科研工作。这就是我们的理念。”
回顾中科合成油的煤间接液化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历程不难发现,从实验室到中试阶段的低温浆态床技术开发,技术提升阶段的高温浆态床技术的放大试验,工业示范项目证明的以铁基高温浆态床工艺为核心的成套合成油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以及业已启动的大规模煤炭间接液化项目,中科合成油探索的是一条依托中科院与大型企业的紧密合作、引进企业资金和运行机制、稳步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可行路径。
在此过程中,固然有竞争压力对研发工作的推动,但是技术进步的步伐并不仅仅以此为动力,对自主核心技术的渴求与突破以及在自主产业化过程中的步步领先的勇气日益成为企业发展和产业形成的重要特质。
在煤制油产业中,煤间接液化技术更为成熟。由中科合成油负责实施的内蒙伊泰集团有限公司煤间接液化技术项目,在2010年7月进行的国家级72小时满负荷考核中被评定为“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以催化剂为例,中科合成油的吨催化剂产油量目前已达到2000吨以上。该项目于2009年3月27日产出我国头部桶合格的煤间接液化成品油,已基本实现满负荷条件下的运行,日产油品480多吨,余热可发电25万~30万千瓦时。
郑大为介绍,目前,间接液化煤制油技术已处于大型产业示范提升阶段,各项技术指标比工业示范阶段均有大幅提升,技术、工艺、核心设备制造乃至环保条件都日臻成熟。
目前,公司提供给客户的是一个集合了全套专利技术的工艺技术包,包括工业化项目的设计、咨询、建设、运营管理及培训等内容。其中既有煤间接液化技术的核心技术,又有支撑产业化运行的其他技术体系。如实验室研发设施、技术及产品分析标准体系、工程开发及工程技术服务等。
工艺技术包相当于煤炭间接液化的总体解决方案,是中科合成油基于实验室、中试以及示范场的技术研发结果,为实施大规模煤炭间接液化项目研究开发,同时为全面产业化进行准备。
据介绍,目前公司已有数个360万~540万吨的煤制油项目正在进行前期运作,有望近两年启动实施。部分国际项目也已进入前期论证阶段。
在中科院产生了联想这样的知名企业之后,科技体制改革模式的探索再度成为迫切而紧要的课题。如何把科学院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更为直接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尤其是形成具备发展前景的产业,需要新的探索。
在某种程度上,中科合成油的成立和发展扮演了探索新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以及科技体制改革方向的角色。同时,拥有中科院、大国有企业及大民营企业的构成背景和由此产生的体制和组合模式,让这种探索实践变得更加具有保障。
简而言之,这种构成背景意味着合作对象的正确选择,并能够给予科研团队、企业以充分的权利、空间和支持,从而实现在较短时间内的跨越式发展。
“可以说,中科合成油完成了当初被赋予的这种历史使命。从实验室研究、中试、工业化示范项目,到目前正在做的百万吨级的示范提升和商业化项目,我们完成了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产业的全过程。”
郑大为解释,公司自2009年开始盈利,虽然近两年赢利增幅不大,但说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产生现实效益,随着今年公司的大型工业示范项目陆续上马,赢利水平将在未来几年实现大幅增长。
据介绍,目前公司在太原、鄂尔多斯、北京设有3个研发基地,其中北京研发基地侧重基础类、创新类研究和国际合作,未来公司拟在北京再建一个规模更大的国际化研发中心,重点吸引国际煤制油及相关能源领域的高水平人才,组建形成10大研发团队,继续保持研发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正如中科合成油的创立者李永旺研究员提出的公司发展理念:我们的事业,能源的未来。把煤制成柴油、汽油及其他化学品,是延长后化石能源时代的有效途径。
基于这种判断,郑大为不无自豪地预言,不远的将来,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新兴行业,同时也是国家能源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科合成油引领的煤间接液化制油产业将真正崛起。
《科学时报》 (2011-07-06 B2 园区 科技 )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京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